放生野生鳥類。(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自2016年開始,六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始以跟蹤觀察、拍照記錄等方式系統地監測鳥類。目前,工作人員對每一種鳥類都采集了照片并做了不同時段的記錄認證,鳥類也從180種增至347種。同時,還首次記錄到包括黑鸛在內的多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那么,為何眾多珍稀鳥類會選擇棲居六盤山呢?3月7日,六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主任郭志宏接受記者采訪時,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每天清晨,當我推開救護中心的宿舍門,聽著遠處的鳥鳴聲與溪水聲交織,總忍不住想起30年前剛入職時這片山林的模樣:那時,金錢豹的腳印幾乎絕跡,紅腹錦雞的羽毛鮮少掠過樹梢,連最常見的麻雀都因農藥濫用而稀稀落落。而如今,站在監測點的高地上,望遠鏡里越來越多的野生鳥類在六盤山被發現,鏡頭里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被“捕捉”,它們或振翅高飛或低首覓食,那份自在與和諧是大自然對這片山林最好的饋贈。
“10年前救一只雕鸮,得翻山越嶺找線索。現在,老鄉們發現受傷的鳥會主動打救護電話。”去年冬天,西吉縣一位農民在玉米地里發現翅膀骨折的雕鸮,連夜用棉襖裹著送到救護中心。手術臺上,我看著這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右眼逐漸恢復神采,忽然意識到,變化的不僅是生態環境,更是人心。這些年,我們擴建了8間籠舍,添置了B超機和X光機,但最讓我欣慰的是,現在,相機里常“闖”入意想不到的客人:去年春天,一群本應棲息在南方的綠翅短腳鵯突然出現在王化南林區;上個月,監測點甚至記錄到高山兀鷲撕食腐肉——這種翼展超2米的“清道夫”,過去只在青藏高原活動。鳥類學家說,這是六盤山食物鏈完整的證明。
很多鳥類及其他野生動物,對環境的感知能力非凡。它們甚至可以掌握一個地方的水質好壞,更是檢驗生物多樣性的晴雨表。良好的生態環境造就了六盤山區域的生物多樣性。
在救護中心手術室里,我救過被鐵絲穿翅的草原雕,照料過誤食塑料的紅腹錦雞,也見證過華北豹重新在山林間劃定領地。每當看到放生康復的猛禽,沖上云霄的身影,我都會開心一天。(講述人 郭志宏 記者 李昊斌 整理)